成功都是熬出來的,本事都是逼出來的,當你處於逆境時,記住5句話,你就贏了

那些沒有擊敗你的終將讓你無比強大,所有付出也會終將以另一方式歸來給你回報。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。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,而是一步一步熬出來的。 成功的人懂得熬,所以成功;失敗的人只會逃避困難,必然失敗。

01

成功都是熬出來的。

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,而是一步一步熬出來的。

成功的人懂得熬,所以成功;失敗的人只會逃避困難,必然失敗。

為什麼用熬?

因為普通人承受不了的委屈你得承受,普通人需要別人理解安慰勵,但你沒有,普通人用對抗消極指責來發洩情緒,但你必須看到愛和光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在任何事情上學會轉化消化,普通人需要一個肩膀在脆弱的時候靠一靠,而你就是別人依靠的肩膀。

小時候的曾國藩和所有孩子一樣,並非天資聰穎,其智力甚至可以說是中下水準。

曾國藩與同時代的俊傑比起來也確是差了一大截,小他1歲的左宗棠,14歲參加湘陰縣試,名列第一。

李鴻章也是17歲即中秀才。比曾、左、李稍晚的梁啟超更是一個神童,11歲中秀才,16歲中舉人。

但是,曾國藩的成就卻超過很多聰明人,這得益於曾國藩的勤勞和堅持。

修養自己並不難,難的是一輩子的堅持。

可以說,正是不斷地堅持、不斷地熬,曾國藩才從一個普通人逆襲成了一代完人,一介君子。

曾國藩深諳此道。

他在給兒子的一封家書中寫道:「餘於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工夫,爾不可求名太驟,求效太捷也。困時切莫間斷,熬過此關,便可少進。再進再困,再熬再奮,自有亨通精進之日。不特習字,凡事皆有極困極難之時,打得通的,便是好漢。」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「熬過此關,便可少進。再進再困,再熬再奮,自有亨通精進之日。」

曾國藩給我們指明了做事的方法:不斷精進,一步步走,不要急躁,要慢慢熬!

三十一歲那年,曾國藩給自己定下了日課十二條:主敬、靜坐、早起、讀書不二、讀史、謹言、養氣、保身、日知所亡、月無亡所能、作字、夜不出門。

且長期堅持。普通人堅持一天,一周,一個月,很不容易了,一年夠長了吧?

他堅持了多久?半生!

就曾國藩練習書法來說,他自幼練習書法,一直到老。

終其一生,所寫的日記、書信及奏稿數以千萬字計,均為楷書或行書。

這份耐心,這種毅力,真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02

本事多半是逼出來的。

容閎是第一個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的中國留學生,是中國留學生事業的先驅,被譽為「中國留學生之父」。

在清末洋務運動中,他因促成並且經理了兩件大事而彪炳史冊:

建成了中國近代第一座完整的機器廠——上海江南機器製造局;

組織了第一批官費赴美留學幼童。

在中國近代西學東漸、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中,容閎都有不可磨滅的貢獻。

曾國藩對容閎抱有極大希望,一力促成其開工廠辦洋務,然而容閎近年在辦事的過程中,深感處處棘手,步步難行,多少次都想甩手不幹,但最後還是挺下來了。

有一次,容閎本想向曾國藩吐一肚子苦水,誰知道曾國藩卻說:「老夫活了五十多歲,經事不少,知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。困難之處,正可看作是激勵和逼迫。」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容閎便不敢再講了,硬著頭皮把總督交給的擔子擔起來。

要有所激發和有所逼迫。被擊敗、被輕視、被羞辱,未必是壞事,反而因此被激發小宇宙,逼出戰鬥力,往往也能成大事。

著名曾國藩研究專家唐浩明曾說,曾國藩的本色是一位詞臣、一介文人。

他成為一個軍事家實際上是被逼出來的。

鹹豐二年7月,曾國藩南下江西赴任鄉試主考的半途,接到母親去世的消息,他立即改道回家奔喪,就在這時,太平軍沖出廣西,取道湖南北上,並連克湘北數城,更進而打下了漢陽。朝廷內外一片驚慌。

為協助地方政府維持秩序,鹹豐帝決定,採取嘉慶年間大辦團練的辦法,任命在原籍守制的曾國藩為第一個團練大臣。

但他上報朝廷要為母守靈。到12月中旬,當得知武昌被太平軍佔領,他才不得不出山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這個時候曾國藩的臨危受命,既有他接受朝廷命令的職責所在,也有保衛父老鄉親的責任感,更有承擔天下重任的使命感。

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。困難之處,正可看作是激勵和逼迫。

正是憑著這樣的精神和信念,作為一介書生的曾國藩才能指揮軍隊,於道德學問之外,成就偉業。

王陽明:勿以聰明機警為高,需以勤奮謙遜為上

明武宗正德元年(1506年),王陽明因反對宦官劉瑾,被貶至貴州龍場的荒僻之地。在龍場這既安靜又困難的環境裡,王陽明在一種困頓和痛苦之中,結合自己歷年來的遭遇,日夜反省。

終於在一天半夜豁然大悟,認識到「聖人之道,吾性自足,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」,史稱「龍場悟道」。

這一大事件,標誌著千古心學的真正開端和正式誕生,是王陽明從此邁入聖人行列的人生關鍵一刻。

王陽明在頓悟時刻認識到的聖人之道吾性自足、人人皆可成為聖人,正是他懂得的第一件事,有了這一基礎,就人人可以參悟心學智慧,向人生的更高處邁進。

就在這期間,王陽明又寫了《教條示龍場諸生》一文,提出了另外四件事,用以告誡和教導追隨他的弟子門生。

這四件事,看似普通尋常,但由於是在龍場悟道這個重要時刻提出,就尤其值得我們重視。因為,那很可能就是心學的精華、人生的要旨。

立志:志不立,天下無可成之事

「志不立,天下無可成之事」是王陽明首先指出的一點。他說,就算是那些工匠,其技能的練成也要以立志為根本,更別說更大的事業。

為什麼立志如此重要?王陽明舉例說,一個人如果沒有志向,那麼就好像船沒有舵木、馬沒有銜環,於是只能隨波逐流,人生就會一盤散沙。

用現在的話說,志向就如同定盤星、指南針,關係著人生之路的平衡和方向。否則,人就會是無頭蒼蠅,人生就會是一團漿糊。

王陽明又批評當時的讀書人——懶散墮落、貪玩成性,荒廢學業、浪費時日,最終註定是一事無成。而他們之所以如此,就是因為沒有立定志向。

這同樣值得我們警醒,因為我們很多人,正像王陽明所批評的那樣。此外,立志也是君子之道,立不立志,很大程度上也是君子與小人之別,譬如奮鬥於人生目標者與遊手好閒的混混。

王陽明的這些話極具說服力,因為他自己就是例子。他少年時代就立志成為聖賢,此後終生矢志不渝、奮鬥不已,最後的確成為了聖人。

王陽明此處也再次重申:立志成為聖人,就會成為聖人;立志成為賢人,就會成為賢人。推而廣之,不論你想做什麼、做成什麼,想成為什麼樣的人、得到什麼東西,立志都是第一步、大基礎和真關鍵。

勤學:不以聰慧警捷為高,而以勤確謙抑為上

王陽明說,立志成為君子之後,就要勤於學習,因為就像諸葛亮《誡子書》中所說的:非學無以廣才,非志無以成學。

如果你立了志卻做不到勤學,王陽明認為那隻說明一個問題——你的志向根本就不堅定。要立志,還要志向堅定,這才是王陽明所強調的立志的完整內涵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學習先要端正態度,王陽明所強調的態度就是——「不以聰慧警捷為高,而以勤確謙抑為上」——不以聰明機警為高尚,卻是以勤奮謙遜為上上。

王陽明說,只有具備這種態度,才有資格追隨於他,才有資格接受心學的啟發和洗禮。這其實已經是做人做事之道了,何止適用於勤學,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如此。

王陽明又延伸道:世間有兩種人,一種明明肚子裡沒料,卻要裝得很博學很深刻,喜歡炫耀自己,愛用大話迷惑別人,還忌恨別人的長處,說到底其實是在掩飾自己的無能;即使他裝出高高在上的樣子,招來的也只會是別人的厭惡和鄙棄。

還有一種人,總是覺得自己無德無才無能,所以勤奮學習、喜歡請教別人,並堅定地實行自己所學到的;也能夠常常稱讚別人的長處,並因自己的過失而自責;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他們學習別人長處的同時,也明白自己的短處,所以努力學習、修正和彌補。這種人,則即使表現得再謙下,也會得到別人的讚揚和崇尚。

當今時代,依然存在這兩種人,尤其是第一種,而且恐怕很難絕種。所以陽明先生的話,依然需要被深深銘記,藉以警醒和指引自己,並傳之後世。

改過:不貴於無過,而貴於能改過

王陽明說,就算是聖人,也是不免要犯錯誤的。聖人與常人之別,其實不在犯不犯錯誤上,而在於能不能及時、不斷地改正錯誤。所以,人「不貴於無過,而貴於能改過」。

他又指出人應當經常反省兩個問題:平常自己有沒有不知恥、不誠信、不道義的言語行為?有沒有對父母不孝順,對他人不友愛,而與姦猾、狡詐、苟且和刻薄沾了邊?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這兩點,一個關係為人,一個關係處世。王陽明說,有這些不良行為的人,要麼是不自知,要麼是沒有朋友和老師的規勸約束;說白了,就是不知好歹,和沒有教養。

王陽明又特別強調了一點——積極改過是應該的,但注意不能因為犯了錯而過度地羞愧、沮喪和自卑。

因為,這樣還哪有信心、心勁兒和功夫去改過?所以既要樹立起態度,還要擺正好心態。如此堅持不懈地改下去,就總有一天能夠盡除自己的惡習。

責善:朋友之道,忠告而善道

對於與朋友相處,王陽明只強調了一點——要「忠告而善道之」。即對於朋友的過失,要做到盡力地勸告和開導,但要注意說話的方式。只有這樣,才能盡到自己對朋友忠誠愛護的心意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怎樣才是好的說話方式?王陽明說,就是在勸告和開導朋友時,要做到態度盡可能地婉轉曲折,因為只有這樣朋友才更容易接受、進而反思,於是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、進而改正,對自己則就只有感激而沒有惱怒。

如果不這樣,在勸告和開導朋友時,先揭發他的過失,並進行斥責,讓本就心懷愧疚的朋友更加無地自容,那麼就只會激怒他,他就不僅不會反省和改正,甚至還可能變本加厲,並對你產生怨恨,那這朋友就沒得做了。

王陽明又進一步說,如果是當面這樣對待朋友,那就不只是方法不當的問題了,還是在用揭別人的短、抖露別人的隱私,去體現自己的正直,這是人品有問題。

王陽明的這些話,已經超越了朋友之道,而完全就是說話之道。歸結起來,就是不論對朋友、長輩、師長、領導還是他人,該說的話還是要說,雖然坦言但不至於惡言冒犯,不因為避諱而不說但又要委婉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如此,才能實實在在地有益於別人,有益於增進彼此的感情。這是修養的體現,也是說話的智慧。

王陽明這番話,明顯是建立在對人性深刻洞察的基礎上的,令人心服口服。

綜上:縱觀王陽明頓悟時刻明白的這幾件事,「聖人之道吾性自足」可謂基礎,立志可謂起步與方向,勤學推展開來就是為人處世之道,改過是修養德性、提升自身之法,責善推而廣之完全是說話之道,已經把人生的幾大方面全部囊括其中了。

同時,心學的致良知、知行合一等根本觀念,也已經蘊含其中。所以我們才說這是心學精華、人生要旨,銘記、領悟並踐行,人生必無所憂、無所失。

每一個幹大事的人,都曾安靜地幹好小事,踏踏實實地幹好小事,才能鋪墊好成功的基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