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要以戒為師?

因為佛在滅度的時候,告訴後世的弟子,要以戒為師。戒為佛制,尊重與遵守戒律,就是尊重佛陀。唯有以戒為師,才能有警策,約束自己守戒,也能協助和保護他人持戒,這樣學佛才能有收益。如果人人持戒,佛教必然興盛。

一、戒的類別有那些?

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,也是世間一切道德行為的總歸。受戒猶如學生遵守校規,人民恪守法律一般,不同的是,校規、法律是來自外在的約束,屬於他律;而佛教的戒律,是發自內心的自我要求,屬於自律。

 

佛教的戒律分為:

1、通戒與別戒:

七佛通戒偈: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凈其意,是諸佛教。」是通於僧俗二眾的禁戒。三聚凈戒也是通戒,凡發菩提心的僧俗二眾皆得受持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別戒則為僧團七眾所各別制定的戒律,又可分為在家戒與出家戒,在家戒有:優婆塞、優婆夷所受持的五戒、八關齋戒、十善戒;出家戒有:沙彌、沙彌尼所受持的十戒,式叉摩那所受持的六法戒以及比丘二百五十戒、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的具足戒等。

2、聲聞戒和菩薩戒:

聲聞戒,指聲聞乘所受持的戒律,如《四分律》、《十誦律》等。

菩薩戒,指大乘佛教所受持的三聚凈戒,即:斷一切惡的攝律儀戒,積集一切善的攝善法戒,攝受一切眾生的饒益有情戒。

3、止持戒和作持戒:

護持所受的戒體,停止惡業的造作,稱為止持戒;策勵修習善業的行為,就是作持戒。七佛通戒偈中的「諸惡莫作」屬於止持戒,是消極的止惡,「眾善奉行」則屬作持戒,是積極的行善。

4、性戒和遮戒:

本質上是罪惡的行為,稱為性戒,例如殺生、偷盜、邪淫、妄語等行為,無論佛教是否制戒,國家是否訂法,本質上為天理所不容,是社會所公認的罪行,屬於性戒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 

如果本質並非是罪惡的,只是容易產生譏嫌,或誘發其它本質上罪惡的行為,則稱為遮戒。例如飲酒本身不是罪惡,但是飲酒容易失去理智,轉而犯下殺、盜、淫、妄等惡行,屬於遮戒。

 

從性、遮這兩種戒,可以看出佛陀制戒所考慮的層面是十分圓融的。

大家都知道,戒律是五乘之共法,人、天、聲聞、緣覺、菩薩都要通過受持戒律而到達究竟彼岸。我們常常把戒律比喻為「舟航」,就是因為戒律如同舟船,能夠有運載的能力,運載三寶,使佛法得以長久住世。

 

《善見律》云:「毗尼藏者,佛法壽命;毗尼藏住,佛法方住。」於個人而言,持戒是修行之軌導;於佛教而言,持戒是教法的命脈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 

戒律是佛陀所制定,雖然位於整體佛法之中,但其本身有著一定的特殊性:

 

戒律只能由佛來制定。而經、論二藏,凡是有所證量的聖者,皆可宣說。以經典為例,不論是天人、諸仙,乃至於聲聞、菩薩,都可以宣說,只要是佛陀印許的,都可以稱之為「經」。

 

只有戒律,唯佛能制,不為一切凡聖所遙奪。

 

戒律有內外兩眾之別,而其餘經、論二藏,則是在家出家通閱。以出家人所受持的比丘戒、比丘尼戒等戒律來說,在家人不可翻閱學習,更無法受持。佛陀在這些戒律之中,無所避諱地直接宣說種種奧旨,對於出家眾來說,是至真之寶。

 

與此同時,佛陀也制定了許多在家居士受持的戒律,諸如:五戒、八戒、六重二十八輕戒等戒律。佛陀一代時教,契理契機地確立了內外兩眾所分別受持的戒律種類,從而圓滿眾生菩提之路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 

戒律有頓漸受持之別

以八戒為例,哪怕是沒有受持過五戒的人,同樣可以直接求受八戒。《梵網經》菩薩戒同樣如此,只要是能聽懂菩薩戒法師言語的,都可以得戒,這些屬於頓立戒。

 

其餘七眾戒律,如比丘戒之前,務必受沙彌戒;六重二十八輕戒之前,應當受五戒。這些屬於漸次戒。佛陀以各種戒律之功用利益而制定,分頓漸兩類如法授受,這是有別於其他言教的獨特體系。

 

唯有戒律反覆宣說

佛陀宣說經教,一般只宣說一次,不重複(當年,佛陀為度化阿難尊者出家而滿足其祈願,單獨為其宣說第二次,此為極特殊之例)。

 

而戒律則不然,佛陀制戒以後,半月半月宣說,乃至有些戒律由於諸因緣條件而不圓滿者,佛陀曾多次反覆修訂,開遮持犯逐一說明。

 

即便是到了臨涅槃之時,佛陀依舊在強調戒律之重要,如《佛遺教經》中云:「汝等比丘!於我滅后,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,如闇遇明,如貧人得寶,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,若我住世,無異此也。」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持戒清凈 得成佛果

應知戒律如大地,能生萬物,是一切善行之根本。在「三學」之中,戒律為首要之根,因戒生定,由定發慧。凡欲學佛而得解脫者,學戒、持戒當為第一要務,如《大般涅槃經》所云,此為「大方等大涅槃因。」

五分法身,以戒為依;

三無漏學,以戒為首。

無一如來不具戒體,無一菩薩不修戒度,

無一經典不贊戒法,無一聖賢不嚴戒行。  

——蕅益大師

 

戒,又名為清涼,指防禁身心之過,能避免惡業之火焚燒身心。通常所說的「戒」是佛教中為出家及在家信徒制定的規矩,有防非止惡之功用。受戒必須在皈依的前提下,因為它並非簡單的行為方式,而是有其目的與內涵的。

 

戒有法、體、行、相,要跟有經驗的人學習,才能更清晰圓滿地把握戒的內涵和行持。

 

先學習持戒的意義、好處,激發自己的希求心和信心,心理建設足夠了,正式受戒后便會有戒體的保護。

 

戒體,是內心領納善法后產生的一種力量,能夠自動產生防非止惡的作用。不受戒而造善業,不是不能增長功德,但是跟受戒身比起來,功德的增長是非常緩慢和微少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