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絡養生!盤點中醫養生保健14個大穴可強身健體祛病防病!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在《內經》的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中有這樣一段話:「夫經絡以通,血氣以從,復其不足,與眾齊同,養之和之,……其形乃彰,生氣以長」,講的是經絡暢通與養生保健和疾病治療的密切關係。

經絡是人體經脈和絡脈的總稱,其遍布人體,縱橫交錯,把人體的皮膚肌肉、四肢百骸及五臟六腑全部井然有序地互相聯繫起來。經絡最主要的構成是連接體表和臟腑的12條主經,以及貫通背部、腹部的督脈和任脈,即人們常說的14 經脈。每條經脈上又有若干呈特殊感應點和刺激點的腧穴即穴位。

經絡是一種網路周身、聯通整體與運行氣血、協調陰陽的通道。除此之外,其尚有抗禦病邪、反映病症和傳導感應、調整虛實的功能。

經絡養生,方法眾多

中醫學中獨具特色的針刺、艾灸、拔罐、刮痧、推拿按摩、穴位藥物貼敷、傳統健身功法等適宜技術,由於其主要作用就在於通過刺激、鍛煉經絡與穴位,使得經絡暢通,氣血順暢,陰陽平衡,臟腑強健,從而達到「陰平陽秘、精神乃治」的健康狀態,所以這些均是常見的經絡養生方法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在今天,天然療法受到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重視,其中經絡養生、經絡治病法受到了無數人的追捧,很多中醫大家對人體經絡的養生作用也是倍加推崇。如果能掌握一些定位和實施方法方便的穴位,來達到自我保健和治療疾病目的的方法,相當於隨身攜帶「保健醫生」,能夠便捷有效地解決很多健康問題,既方便又省時省錢。

一,太陽穴

定位:位於頭部眉毛和外眼角之間,向旁1寸凹陷處。

功能主治:本穴可以疏通經絡、緩解疼痛,針對頭痛、偏頭痛、眼睛疲勞、牙痛等症。當人們長時間連續用腦或使用電腦過後,太陽穴往往會出現重壓或脹痛的感覺,這是大腦疲勞的信號。這時按摩太陽穴可以給大腦以良性刺激,能夠解除疲勞、振奮精神、止痛醒腦,並且能繼續保持注意力的集中。噁心欲嘔時點按此穴效果也非常顯著。

操作方法:按摩時首先調整好身體姿勢,一般坐姿。保持身體端正,脊背挺直,挺胸收腹,情緒穩定,精神集中。將手掌搓熱,貼於太陽穴,稍稍用力,順時針轉揉10~20次,逆時針再轉相同次數。也可將手掌貼在頭上,以拇指指肚分別按在兩邊太陽穴上,稍用力使太陽穴微感疼痛,然後順逆各轉相同次數。

二,印堂

定位:面部兩眉頭間連線與前正中線之交點處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功能主治:本穴可以散頭部風邪,通竅止痛,主要針對頭身痛、五官不適,如頭痛、前頭痛、失眠、鼻塞、流鼻水、鼻炎、目眩等。長期按摩此穴還能預防感冒和呼吸道疾病。

操作方法:用拇指和食指、中指的指腹點按本穴12次,也可用兩手中指,一左一右交替按摩。

三,風池

定位:位於枕骨下兩側凹陷處。

功能主治:本穴可以提高人體抵抗力來緩解機體不適。所以按摩本穴可以緩解頭痛、耳鳴、眼睛疲勞、頸部酸痛、肩背痛,改善感冒症狀等。落枕時也可點按此穴。

操作方法:先用右手拇、食指岔開,分按兩側風池,兩指同時用力一捏一鬆;換左手拿風池25下;用雙手大拇指分按兩側風池,餘四指抱頭,兩拇指同時用力揉捻旋轉各50下。

四,安眠

定位:在翳風穴與風池穴連線的中點(翳風穴在耳垂後面,平時被耳垂覆蓋,於此處設條直線連到風池穴中點即是本穴,因本穴對失眠療效甚好故名安眠穴)。

功能主治:本穴具有清熱寧心,鎮靜安神的功效。按摩本穴可以治療失眠、煩燥、心悸、頭痛、眩暈、高血壓、耳鳴、耳聾、神經性頭痛等。

操作方法:醫者用手拇指肚和中指肚相對,揉患者頸部兩側的安眠穴36次。

五,大杼

定位:第一胸椎棘突(低頭後,頸部最高骨性隆起處的下一個骨性凸起)下骨頭縫之間旁開大約兩橫指的肌肉凹陷處。

功能主治:活血化瘀,緩解肌肉骨節的疼痛。如伏案工作太久導致的頸部酸痛、肩部不適、腰背肌痙攣等,都可以按摩此穴來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。

操作方法:在開始感覺到頸部有時酸痛,肩部不適時,經常按摩、揉擦大杼穴,沿著大杼穴上下拍打,每天抽時間做2~3次,每次10分鐘,可以通暢氣血,避免在大杼穴形成氣血瘀阻。按摩大杼穴時會覺得酸痛感比較明顯,但按摩之後會感覺放鬆舒暢。

注意事項:急性頸肩疼痛,伴有頸肩肌肉腫脹者,不可強力刺激大杼穴,以免加重肌肉腫脹,使疼痛加重。

六,合谷

定位:位於手背,第一、二掌骨間,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,偏食指一側,雙手都有。

功能主治:緩解各種疼痛,無論外傷還是內科疾病引起的疼痛,均有良好的鎮痛作用。中醫學認為,合谷穴能夠調節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。堅持按揉刺激該穴,可以獲得自然治癒疾病的功效。按此穴還能有效預防感冒發生。

操作方法:拇指屈曲垂直按在合谷穴上,做一緊一鬆地按壓,頻率約為每2秒1次,即每分鐘30次左右。重要的是按壓力量要稍強,穴位下面要求出現酸、麻、脹,甚至有竄到食指端和肘部以上的感覺,即「得氣」現象。這樣才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。早晚2次,每次2分鐘。

注意事項:對體質較差的病人,按摩時不宜給以較強刺激,孕婦一般不要按摩合谷穴。

七,神門

定位:取此穴位時應讓患者採用正坐,仰掌的取穴姿勢,神門穴位於手腕部位,手腕關節手掌側,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。

功能主治:本穴可以提高心功能,緩解機體不適。用於治療健忘、失眠、多夢、情緒煩躁、胸痛、便秘、食慾不振等病症。

操作方法:拇指指端按壓此穴或用小夾子夾住此穴2秒鐘,然後放開,反覆幾次,效果更佳。

注意事項:按摩此穴時力量不需太大,同時也不必刻意追求酸脹感。

八,內關

定位:位在手掌橫紋上二寸(即三手指)正中,於兩根筋的中間,有酸脹感。

功能主治:本穴歷來作為治療心臟疾患的要穴,可安神理氣通滯。比如因疲勞引起的心慌心悸等症狀,也可用以防治咽喉痛、胸痛、手臂內側痛、上腹痛、腹瀉、月經痛及嘔吐等。特別推薦:打嗝者點按此穴5分鐘即可止住。

操作方法:一隻手的四個指頭握住被按摩的前臂,使這隻手的大拇指垂直按在內關穴,指和兩筋平行,指甲要短,以指尖有節奏地按壓並配合一些揉的動作,拇指用力點壓1~2分鐘,再揉按1~2分鐘,交替進行,直至症狀得以緩解。

九,足三里(人體第一保健與強壯要穴)

定位:位於雙膝,外膝眼下三寸(四手指)脛骨外旁開一手指。

功能主治:本穴經常用於解決消化系統的問題,如腹痛、腹脹、便秘、腹瀉、嘔吐等。此外,本穴對因陽氣虧虛引起的身體不適如肢體怕冷、疼痛等症狀均有較好效果。操作不限時間和場地,但注意每天都要按揉,持之以恆才能有效。

操作方法:1.端坐凳上,四指併攏,按放在小腿外側,將拇指指端按放在足三里穴處,作按掐活動,一掐一鬆,連做36次。兩側交替進行。2.正身端坐,小腿略向前伸,使腿與凳保持約120度,食指按放在足三里穴上,移放中指在上面加壓,兩指一併用力,按揉足三里穴,連做1分鐘。兩側交替進行。3.正身端坐,小腿略向前伸,使腿與凳保持約120度,將拇指指端按放足三里穴處,力集中於指端,盡力按壓,然後推撥該處筋肉,連做7次。兩側交替進行。

按摩足三里最好採用推拿與按摩相結合的方法。由於足三里下面肌肉較豐滿,手力小有時難以達到得氣的效果,也不排除應用一些輔助器械或由別人幫助按摩。

十,三陰交

定位:位於雙腳內側,在踝骨突出的骨上三寸(四橫指)。

功能主治:本穴對消化病、婦科病有較好療效,包括脾胃虛弱、消化不良、腹脹腸鳴、腹瀉、月經不調、水腫、小便不利、失眠等。

操作方法:用雙手大拇指按壓雙腳三陰交或轉圈2分鐘,早晚2次。

十一,天樞

定位:取穴時,可採用仰臥的姿勢,天樞穴位於人體中腹部,肚臍兩側2寸處。

功能主治:本穴主要是用來解決消化問題的。按摩本穴可以治療便秘、腹脹、腹瀉、臍周圍痛、消化不良、噁心嘔吐等症。

操作方法:用兩個拇指頂在天樞穴位置,然後做輪轉按摩。

十二,神闕

定位:位於肚臍正中,即肚臍眼,此穴通神氣與所有穴位相通。

功能主治:本穴能補元氣,增強免疫能力,是人體長壽大穴。主要用以提高機體抗病能力。經常按摩神闕穴可使人精神飽滿、體力充沛、腰肌強壯、面色紅潤、耳聰目明、輕身延年,還能預防感冒、糾正腸功能混亂、幫助消化等。若有暈車、暈船,可在上車前2小時,用橡皮膏貼內關或神闕加以預防。

操作方法:用大拇指根骨按壓肚臍眼,雙手重疊按壓或轉圈2分鐘,早晚2次。溫和灸、隔姜灸、附子灸,亦可用灸盒置艾條或艾絨後放在此穴上,每次施灸15~30分鐘。

十三,氣海

定位:位於臍下1.5寸,為保健要穴,有強壯作用。

功能主治:本穴作為常用的保健學、養生穴,對於提高機體抗病力效果較好。對月經不調、帶下過多、脫肛有一定防治作用。

操作方法:溫和灸、隔姜灸、附子灸,亦可用灸盒置艾條或艾絨後放在氣海穴上,每次施灸15~30分鐘。注意不要燙傷。

十四,關元

定位:位於肚臍下三寸(即四橫指)。

功能主治:本穴主要能夠提高機體抗病力,對緩解消化系統、植物神經的功能紊亂有良好效果。常用以處理尿頻、黃白帶下、痛經、眩暈、神經衰弱等問題。

操作方法:用手中指按壓或先逆時針後順時針轉圈按摩。

在此,需要提注意的是,對以上穴位進行自我按摩保健,其效果因年齡、體質不同各不相同,因人而異,但只要堅持進行,對身體健康都是有益無害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