巧去濕氣的三個小方法,簡單實用,一學就會!

人不胖,肚子卻很大、皮膚起疹、臉上黏膩不舒服,頭髮老是油油的,甚至出現腸胃炎現象,口腔症狀比較明顯,舌苔白厚。腸胃不佳、精神不振、四肢沉重、雀斑加重等等,這些都是體內濕氣過重的最典型表現。

今天,就教大家三個祛濕的小方法,非常簡單,不妨試試哦!

方法一:敲打膝窩,祛濕毒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在膝窩的中點有一個主要穴道叫委中穴,走膀胱經。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祛濕的通道,而委中穴是這條通道上的「排污口」。

假如排污口被堵了,濕毒、廢氣排不出去,就會在人體內淤化成熱毒,熱毒在體內待久了,就成瘤了。

用力敲打5-10分鐘,直到瘀斑、痧點等病理反應物顯出。1-2週敲打一次,身體就會經過自我排毒的方法來消除這些毒素和廢物。

方法二、喝祛濕茶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既然濕氣是丹道醫名詞,對應的就有中藥方可解,用蒲公英根1g、薏苡仁1g、赤小豆0.7g、馬齒莧0.5g、芡實0.2g、綠茶0.2g、淡竹葉0.2g、槐花0.2g製成蒲公英馬齒莧茶飲用即可很好地去健脾除濕氣。

這個方子主料是蒲公英、馬齒莧、薏苡仁、芡實、赤小豆。

蒲公英用來治濕是最為適宜的,《本草綱目》中說:「蒲公英解食毒,散滯氣,化熱毒,消惡腫、結核。」蒲公英可瀉火除濕,可以改善濕熱所導致的噁心、舌苔發黃等問題,對濕熱引起的痘痘也有不錯的效果。

薏苡仁可健脾,補肺,清熱,利濕。治泄瀉,濕痺,筋脈拘攣,屈伸不利,水腫,腳氣,肺痿,肺癰,腸癰,淋濁,白帶。《本經》;"主筋急拘攣,不可屈伸,風濕痺,下氣。"

赤小豆性平味甘酸,入心、小腸經。有健脾利濕、消腫解毒功效。

馬齒筧有清熱解毒、祛濕止帶功效,適用於濕熱下注、帶下色黃、黏稠味臭、小便短黃、口渴口苦、舌紅苔黃、脈滑者,亦可用於濕熱泄瀉、痢疾等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芡實既能健脾,又能除濕。補益脾胃,去除體內濕氣,讓機體獲得輕鬆感,消除睏倦。

方法三、運動排汗祛濕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在所有祛濕方法中,運動祛濕是最容易被大家所忽視的,但其實,排汗是最好去除濕氣的方法,特別是常在空調裡的人,一定要找個機會讓身體汗出來,否則濕氣太重。

每天適量的運動,對身體非常有益,不僅可以舒緩壓力、活絡器官,也可以增強水分代謝,平衡荷爾蒙的分泌,,提高機體的抗病力,還可以助消化、促進氣血流通,進而去除體內濕氣。

同時,運動時身體微微汗出,還能帶走體內多餘的水分,讓身體感覺更加輕盈。

運動最好選擇在清晨或晚間相對涼爽時進行,以散步、快走、慢跑、各種球類、太極拳等運動方式為宜。

在運動鍛煉過程中,出汗過多時,可適當飲用綠豆鹽水湯,切不可飲用大量涼開水,更不能立即用冷水沖頭、淋浴。